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生活問答
  2. 答案列表

臨武儺文化起源於何時?臨武儺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回答列表
儺,包括儺祭、儺戲、儺舞。被譽為「是戲劇藝術之源」,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禮 月令>中就有「季春,命國難(儺。下同)九門,磔攘以畢春氣。仲秋,天子乃難,以達秋氣。季冬,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的記載。<論語 鄉黨>也說「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這都就說明早在春秋以前的中原,就有了儺的活動,而且在於驚驅疫厲之鬼,所以演員們扮演的都是鬼神,如二郎神、土地菩薩、關公、三娘、來保等稱之為九神。每次儺祭的時空跨度很大,一般是先一年請神許願,第二年正月完願,俗謂之完「神獅子願」。許願儀式較簡單,完願才是活動的重頭戲,有23項大程序,下面還分成近百個小項目,完成這些程序要三到四天。活動時,演員們戴著樟木特製的假面具,載歌載舞,或吟或白。舞姿或粗獷,或柔婉。歌唱的形式多樣,有獨唱,有齊唱,有清唱,有伴唱,有對唱,表演得亦莊亦諧,極盡神秘、詭異、純美之能事。
油灣儺戲與其他地方儺戲相同的是儺祭、儺戲、儺舞三者合一,祭中有戲有舞,舞中有戲,戲中有舞也有祭。都是不憑藉舞台。都是木刻面具,不同的是別地的面具戴在臉上,遮住整個靣孔,油灣則是戴在額頭上。別地儺戲大多已省去「路祭」這一程序,而油灣仍保留著,且表演得既莊嚴又熱烈。再就是油灣的儺戲本土化的程度很高,特別在語言上,很多方言被用上來。像<土地關>中的「一刷一溜又溜到何處」。像<夜叉關>中的「牛頭經文」(炆),「高粱經燦」(舂),「按糍粑」,表現出通俗詼諧。地名也都用上本地的地名,如<土地關>中,土地住在北京,他「一刷一溜」,就經過長沙--衡州--桂陽,「溜」到了臨武。<打獅子>中,猴子被一路牽行的旅程是:長沙--衡陽--耒陽--郴州--宜章--藍山--臨武--茶山--小灣--大泉--小城。一些故事也改了,如把人們尊敬的關羽說成是好色之徒,把孟姜女改名三娘。使得表演更接近群眾生活,更為雄渾粗獷,風趣詼諧,情致盎然。
儺戲活動的主要程序:
福主家許願供願牌、裝彩神像、開光點眼、路橋祭、撥兵、會兵、安兵歇馬、九神過關、走界、勾願參神、安龍神、打獅子、搶稻草、造船、行船、斬小鬼、燒船送邪、倒水、倒旗布、卜卦、踏昰、兜神、閉壇。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