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數碼問答
  2. 答案列表

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介紹

回答列表
日前工信部組織成立了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希望通過科研單位、院校及企業的協同合作儘快提升國內的動力電池技術水平。
創新中心成立之前,國內已有動力電池研發平台,即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聯研究院」)。國聯研究院於2014年9月成立,定位為先進動力電池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行業服務,主要任務是通過技術創新,帶動我國動力電池產業的升級換代。該平台由9家企業合資成立,分別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天津力神、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北汽、華晨及廣汽。
已有研發平台為何還要再建創新中心?二者是什麼關係?對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企業負責人?
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在疑慮中前行。
■創新中心發起有緣由。
據了解,創新中心基本上由國聯研究院的班底組成,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寧德時代新能源和華鼎新動力基金兩家單位,分別出資4000萬元和2.7億元,成為新晉股東。創新中心的外延部分為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聯盟50餘家單位,其中包括電池企業、電池材料企業、電池裝備企業、高校及研究院所等。
對於建立創新中心的緣由,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院長、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董事長熊柏青向記者進行了解釋,這是為了使平台的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同時也增加了電池企業話語權。「國聯研究院的9家股東中,7家車企1家電池企業,電池企業的話語權太小,為此引入了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新能源作為新股東。另外考慮到作為央企的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占比達50%,為避免體制過於僵化不利於發展,引入了政府基金和社會資金,以分散股權使組織結構更加合理。」。
■工作目標顯雄心。
熊柏青告訴記者,創新中心的定位與國聯研究院一致。在研發方面,創新中心有著明確的規劃,進行全產業鏈的研發布局,包括電池材料、單體電芯、電池模組。目前正在研究的內容有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池單體、電池組、電池測試及基礎性前沿課題。
在分工方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科研院所負責電池材料方面的研究;高校、研究院及電池企業進行電池單體方面的研究,電池組需要整車企業參與;電池企業負責商業化應用。
在熊柏青看來,從實驗室到商業化應用仍然需要一個重要環節即成套製造技術開發,創新中心在技術轉化方面有一整套方案。目前,研發平台已經建立了一個「原型微縮工廠」,包括具有國際一流裝備水平年產2億瓦時的單體電芯中試生產線,先進正極材料中試線的年產能達1000噸。「在此規模上放大5~10倍就是一個量產工廠,可以輸出完整的工業化技術,包括成套製造技術、工藝規範、成套的質量管理體系甚至人員培訓。」熊柏青說。
熊柏青告訴記者,創新中心的最終目的就是建設「原型微縮工廠」,最終的研發成果將採用技術轉讓的方式,投資股東享有優先使用權,聯盟成員次之。技術轉讓的收益將按股權比例進行分配,智慧財產權實現共享,但並非免費使用,股東可以用較優惠的價格獲得使用權。此外,股東的定向委託研發任務,創新中心將會優先處理。
根據規劃,未來五年內,創新中心的核心——國聯研究院將進一步加大投資,計劃投入20億元建設擁有研發設計能力、測試驗證能力、中試孵化能力和行業服務能力的動力電池協同創新平台,並將集中投入30億元用於實施鋰電池升級工程。至2020年,國聯研究院將全面突破並掌握比能量300~350wh/kg新一代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成套製造技術,預計將帶動200億元以上的產業投資,支撐行業形成新一代動力電池產品銷售規模達到200億元/年以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此前對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提出了明確的希望和要求,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經過1~2年的試運行,能夠探索形成更好的組織機制、運行管理模式和投融資方式;同時,作為《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希望通過探索形成有效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能夠為其他創新中心的建設提供示範和借鑑。
■企業、專家有疑慮。
為進一步了解創新中心的情況,記者致電股東企業,了解他們將會如何利用這一平台,結果卻讓記者有些意外。
記者先後致電新老股東寧德時代和北汽集團。兩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似乎對創新中心所知不多,竟然都是先向記者了解創新平台的情況。
由於股東企業的人士不太了解情況或不方便評論,記者轉而諮詢外圍企業負責人和專家的看法。記者致電某電池企業負責人劉先生,他對記者直言,組建創新中心的意圖是什麼,他沒有弄明白。他認為,對涉及民生、安全的產品,國家可以採用強制的方式進行管控,動力電池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工業產品,這種做法類似於計劃經濟時期的運作方式,並不利於市場競爭。「由於各企業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很難真正達到利益趨同,極有可能形成『聯而不盟』的狀況。」劉先生說?
看不明白的不止這家企業負責人,一位業內專家也對記者表示看不懂。這位專家向記者提出了幾個疑問,中科院在電池領域已經研究多年,創新中心成立後,二者如何分工?比亞迪、寧德時代這類企業已經在電池領域「深耕」多年,創新中心的研發基礎和能力一定會比這些企業更強麼。
目前來看,業內對創新中心是否走得通尚存疑慮。不可否認,工信部組建創新中心的目的是希望企業和科研單位能夠更加緊密地合作,協同創新。但是,業內不少人對於這種模式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不置可否,卻也表達了對創新中心能夠早日摸索出適合發展的道路,能夠切實推動我國動力電池技術發展的希望。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