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數碼問答
  2. 答案列表

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產銷環比下降

回答列表
從國家大手筆補貼到如今補貼加速退坡,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出了過山車般的行情。根據補貼新規,2020年後補貼政策將全部退出,新能源汽車「斷奶」將進入倒計時。
眼下,隨著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快報的陸續公布,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7月29日,多氟多披露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13億元,同比增長11.15%,凈利潤1.31億元,同比下滑13.26%。
至於下滑原因,快報顯示,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鋰鹽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六氟磷酸鋰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下調,產品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
「葉落而知秋」,作為產業鏈上游的關鍵一環,多氟多的業績變動正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內部嬗變的縮影。
6月產銷數據同比高增長環比卻呈下降趨勢。
2018年7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度6月份汽車產銷數據》顯示,6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6萬輛和8.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7%和42.9%。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3萬輛和41.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4.9%和111.5%,同比繼續高速增長。
環比來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卻呈現下降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6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產量為7.3萬輛,環比下降4.4%,商用車產量1.2萬輛,環比下降35.2%。
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迅速,環比卻有所下降,數據走勢的分歧,透露出怎樣的信號。
深究新能源汽車產業數據走勢分歧的背後原因,似乎都指向一件事:補貼退坡。
2018補貼新規已實施總體退坡30%~40%。
2月13日,國家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根據成本變化等情況,調整優化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合理降低新能源客車和新能源專用車補貼標準。
考慮到市場的穩定延續等因素,補貼政策設立了過渡期,過渡期從2018年2月12日到2018年6月11日。
在過渡期內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客車,將按照《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車按照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
補貼新政在續航要求和補貼數額上較之前政策有較大變化。續航要求檔次更加細緻且整體向更高規格轉移,補貼數額下降幅度較大,不同車型下調幅度不同,總體退坡30%~40%。
利益驅動下新能源汽車5月搶裝井噴。
補貼新政的出台,無疑將對整車廠商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產生深刻影響。
補貼新政實行後,續航在300公里以下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金額全面下調,150公里以下車型補貼全部取消。
對於生產上述車型的整車廠商和動力電池企業而言,補貼退坡意味著利潤下降,因此趕在過渡期結束之前消化庫存,成為上述整車廠商和動力電池企業的當務之急。於是,在利益驅動下,新能源汽車在過渡期內發生「搶裝潮」。
據了解,「搶裝潮」在5月達到頂峰。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5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9.2萬台,環比增長34.3%,同比增長159.1%。1~5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27.5萬台,同比增長147.0%。與5月傳統燃油車零售增速僅0.5%相比,新能源汽車成為拉動車市增長的核心動力。
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也從側面佐證了「搶裝潮」所帶來的積極變化。以宇通為例,5月份完成客車銷量7741台,同比增長104.9%,環比增長152.7%,其中新能源客車貢獻了主要份額。國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宇通客車5月份新能源客車銷量預計約5000輛,同比增長1566.67%,環比增長583.06%,實現井噴式增長。
補貼加速退坡產業正經歷「大浪淘沙」。
2018年註定是新能源汽車補貼加速退坡的一年,這讓新能源車企面臨著生死考驗,整個行業正經歷「大浪淘沙」。
據了解,隨著補貼退坡的常態化,大水漫灌式的政策優惠逐步消退,倒逼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水平,並逐步淘汰部分技術水平低、產品不達標的中小型車企。
今年5月份,工信部發布《關於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的公示》,最終確認將發放的2016年和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應清算補貼資金總計約189.72億元,其中涉及2016年補貼款超過100億元,2017年則相應減少至67億元左右,其中宇通客車、比亞迪、安凱客車、江淮汽車、福田汽車等上市車企近兩年補助資金居前。
此外,據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平台統計口徑顯示,2016年以來我國新增200多家新能源整車企業。同時,受2017年補貼大幅退坡影響,有60多家破產倒閉。補貼加速退坡,推動低端產能快速出清,行業補貼向龍頭企業集中,優勝劣汰效果十分明顯。
根據補貼新規,2020年後補貼政策將全部退出,2018~2020年將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三年,行業也將迎來大洗牌、大分化的階段。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